中国木薯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规划:从50万hm2到100万hm2的种植面积增长,网站建设排名北京
2025-03-30 00:00:00 浏览:
中国木薯主要病害种类及危害程度
甘薯属于大石科,是一种多年生灌木。世界上有三种主要的甘薯。它的根和肉质部分营养丰富,含有大量水分和养分。许多热带地区居民的日常食物主要来源于此。19 世纪 20 年代引入中国后,木薯在华南地区得到广泛种植,其栽培面积持续扩大。2008 年时,栽培面积达到 50 万 hm2。以木薯淀粉为基础的食品、生物能源及相关产业,是中国热区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木薯生产无法自给,近年来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进口国。目前国际石油价格高涨且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木薯产业发展的需求变得更为紧迫。农业部计划在 2015 年把木薯种植面积提升至 100 万 hm²,使木薯产量提高到 3000 万 t。在木薯的生产过程中,各种病害一直是其发展的限制因素之一。木薯的世界平均产量是 10t/hm2,国内的产量通常在 15 到 30t/hm2。2008 年,广西藤县木薯示范区的平均产量为 46.2t/hm2。病害给木薯造成的损失超过了三分之一。因为木薯不是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所以在病害方面的研究基础比较薄弱,无法满足当前产业发展的需求。国外统计显示,危害木薯的病害达到 30 多种。在国内,仅仅对细菌性萎蔫病和炭疽病有少量的相关报道。
笔者在 2007 年到 2010 年期间,对中国广西、海南、云南这些木薯主产区进行了多次病害普查。其目的是要了解国内木薯生产中存在的病害种类、分布情况以及危害情况等相关问题。与此同时,还针对中国进境植物检疫中潜在危险性的病害——细菌性萎蔫病展开了风险评估。并且对主要病害给中国木薯产业以及当地生态经济所带来的影响和潜在危险性进行了分析。通过这些工作,为中国木薯病害防控技术研究奠定了基础。3. 普查地点为海南、广西、广东、云南、江西和福建等地的木薯种植区。基于 pra 的风险综合评价依据《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及其安全性考察技术方案》以及中国农林有害生物危险性综合评价标准,对国外入侵病害细菌性萎蔫病的分布情况、潜在危害性、传播可能性、风险管理难度等项目进行评估并赋分,接着运用“PRA 评估模型”软件算出综合风险值 R,最后依据四级风险划分法进行风险等级评价。木薯病害普查结果显示,生态条件需要进行分析。从中选择目前发病面积大且危害严重的主要病害,针对这些病害的危害特性、发生规律、经济损失、防治措施以及对环境污染等情况,来分析其对木薯产业发展和本地生态经济的影响。
根据普查结果,分析非主要病害的危害情况、防治措施及其对木薯产业的影响,这些影响会波及其他甘薯疾病和甘薯行业。2007 年至 2010 年多次普查了种真菌病害。发现目前危害国内木薯的病害有 7 种,其中真菌病害 6 种,细菌病害 1 种。离孺孢和棒孢霉这 2 种真菌引起的叶斑病是国内外首次被发现的真菌病害。普查结果显示,细菌性萎蔫病和褐斑病发生面积最大且危害严重,它们是中国的木薯主要病害。上述病害发生的地点以及木薯种质的受害情况在表 1 中可以看到。在对该病员实施的关于“p49”的调查研究中,在中国木薯主产区的病害普查里,发现木薯细菌性萎蔫病已经入侵国内并且在大范围里发生危害。依据中国农林有害生物危险性综合评价标准,结合细菌性萎蔫病的发生、危害、传播、根除等特征进行量化赋分(表 2)。木薯细菌性萎蔫病由地毯草黄单胞木薯萎蔫致病变种引起,所以 P21 赋值为 0;它是国际上木薯生产国的重要检疫对象,因此 P22 赋值 1;带病植株和产品能够传播该病,所以 P41 赋值 2,P42 赋值 3,P46 赋值 3;目前没有该病菌侵染其他作物的报告,所以 P31 赋值 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