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充电技术解析:小功率与大功率的区别及应用领域,拼多多的营销模式和推广
2025-02-27 00:00:00 浏览:
无线充电技术也被称作非接触式充电。它是借助近场感应来实现电能传输的,具体通过电磁感应、磁共振、电磁波辐射等原理,把电能从供电设备传送到用电装置。无线充电技术源自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主流的充电技术包含电磁感应、无线电波、共振技术,并且电磁感应是最主要的应用方案。
无线充电由发射端和接受端两部分构成。其上下游产业链包含芯片、磁性材料、传输线圈、模组制造以及系统集成。其应用范围涵盖了智能手机领域、汽车领域、智能穿戴领域以及智能家居领域。
无线充电技术被分为小功率无线充电和大功率无线充电。那么如何进行区别呢?其实是很容易理解的。小功率无线充电通常采用电磁感应的方式,就像手机上面所使用的无线充电技术那样;而大功率的无线充电技术则大多应用在电动汽车、大型供电设备等方面。
物理学家兼电气工程师尼古拉·特斯拉在 1890 年做了无线输电实验并实现了交流发电。2007 年,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完成了实验,该实验能实现最远 2.7m 的传输距离。2014 年,戴尔加入 A4WP 阵营,这意味着笔记本电脑的无线充电时代开始了。2017 年 10 月,加入无线充电大家庭后,手机端的无线时代正式到来。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使用频率最高的无线充电是依据电磁感应方式原理设计的。电磁感应的关键在于对变压器进行修改。怎么讲呢?变压器是由磁芯和线圈组成的,就如同“牛郎”和“织女”一样,原本是在一起的,却被硬生生地分开了,一个在手机上,一个在电源上。当它们相互结合时,磁力相互吸引,从而产生了无线电力传输。
电磁共振技术与电磁感应方式相比,其优势在于“长”。电磁共振技术能够支持数厘米至数米的无线充电。目前有一种正在研究的技术,是由麻省理工学院(MIT)物理教授 Marin 带领的研究团队利用该技术点亮了两米外的一盏 60 瓦灯泡,并且给它取了名字。实验中使用的那个线圈,其直径达到了 50 厘米。然而,即便如此,还是无法实现商用化。并且,如果想要缩小这个线圈的尺寸,那么接收功率自然也会随之下降。
无线电波式技术发展较为成熟,早期的矿石收音机就属于此类。它主要由微波发射装置和微波接收装置构成。通过捕捉从墙壁弹回的无线电波能量,在随负载作出调整的同时保持稳定的直流电压,从而实现无线充电。现阶段,有越来越多的公司进入到无线充电市场,但我们很少能看到有哪个厂商在这方面一骑绝尘。这究竟是因为什么呢?其一,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无线充电市场的规模还是比较大的。因为方便快捷这一属性是人们需求的基础所在,而需求会促使产业进行升级和更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