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红成名之路的历史演变:从个人奋斗到商业流水线,杨浦营销推广怎么做的呀
2025-02-24 00:00:00 浏览:
编者按:在近 20 多年的中国互联网发展历程中,出现了“网络红人”这一重要文化现象。而网红如何获得名声,也就是“成名”,是一个颇具趣味性的话题。吴世文教授与博士生杨小雅、硕士生冯铭钰于《传媒观察》2023 年第 12 期刊发文章。他们以名人理论为视角,借助微观史研究方法,将关注点放在普通人的网络成名历程及其历史演变上,对网络名声的累积、流通与变现进行阐释。研究表明,在 1998 至 2010 年期间,网红大多凭借“个人式”奋斗而成名,个人的文学才能或视觉呈现是他们获取网络名声的来源。2010 年到现在,商业互联网时期的网红通过“手工作坊式”或者“机构式”“流水线式”的途径来累积名声。从互联网的历史角度来看,网络名声在生产、流通以及变现方面的演变过程,体现了数字社会中注意力的制造与流通的变化,网红的历史反映了互联网的商业史、平台史以及文化史。
统计显示,2016 年中国网红的数量超过 100 万,且一直在持续增长。中国网红的粉丝数量也在增长,到 2018 年 4 月时已达到 5.88 亿,其覆盖范围包括大中小城市、港澳台以及海外地区。21 世纪初,“网络红人”这一专有名词开始出现,所指的是在网络中走红的人。之后,随着使用频率的不断提高,“网络红人”被简称为“网红”。论者认为,从“网络红人”到“网红”的这种表述转换,看起来是比较简单的。然而,实际上它折射出了网红现象的变迁。
“人过留名”:网络名声的个体化积累
网络文学时期(1998 至 2003 年):凭借写作才能而在网络上获得名声。
1.网络论坛时代作为“副产品”的网络名声
早期网红主要是网络文学作者。1998 年痞子蔡写下《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到 2003 年,2004 年“芙蓉姐姐”出现标志着新的成名模式出现。普通网民在网络论坛发表能集聚论坛人气的文学作品,就能够“以文成名”。这一时期的典型网红有痞子蔡、安妮宝贝、邢育森、慕容雪村等。
在这一时期,BBS 里网友的关注以及互动,对于网络文学网红持续创作和发帖来说,是重要的动力。在读者来信以及跟帖互动等的激励之下,他们能够完成自己的作品。随着互联网不断普及,它作为私人话语进行公开展示的平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对网络文学网红的写作取向以及普通网民的互联网实践都产生了影响。早期网络文学作品为获得关注,其内容贴近生活,在表述方面追求通俗易懂且幽默诙谐。这些内容以及所采用的表达策略有助于赢得人气,并且塑造了网络文学的景观。网络文学的网红背后没有团队和推手,为了维系与读者的互动,他们必须不断地写作,以保证作品的更新周期短并且速度快。
2000 年,“今何在”(真名曾雨)对《西游记》十分着迷。他开始在新浪网的“金庸客栈”论坛连载《悟空传》,以此来尝试表达自己对西游英雄的另一种解读。这部小说颠覆了《西游记》原著的宿命论基调,构建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从而引发了网络上的热议。在那一段时间里,“今何在”成为了网络文学领域的网红,甚至被人们誉为“内地网络文学第一人”。由此可见,网络文学网红在一定情形下延续了传统名人的成名方式,带有精英主义的特点。
一部分网络文学网红实现了作品的线下出版并获得版税,而另一些网络文学网红转型成为编剧、导演或文化商人是后来的事。然而,中国网络文学最初是以非专业文学的姿态开始的。网络文学网红借助互联网免费分享作品,其动机并非是追逐经济利益,而是渴望进行创造性表达,以获得归属感和受到欢迎。这意味着,网络文学网红的动力在于释放创作欲望,同时也在于获得网络人气,其中网络人气包括读者(网友)的反馈。
2.开放的互联网精神与网络名声的累积
从宏观层面来讲,当时的社会语境以及互联网的发展形态为网络文学网红的成名提供了条件。从社会语境方面来看,我国的互联网在 1990 年代末到 21 世纪初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互联网规制刚刚开始,对内容的限制比较少,从而为网络文学的自由创作和自主发表提供了空间。从互联网的发展形态来看,当时互联网的普及率是比较低的。到 2003 年 12 月 31 日的时候,中国仅仅有 7950 万的网民。并且网络应用的发展也很缓慢,用户能够选择的内容比较少。因为在那个时候网速是很慢的,在 2000 年代初加载一张 JPEG 格式的图片需要 30 秒以上,所以浏览和阅读文字就成为了一种比较经济的上网方式。正因如此,早期的网络文学网红享受到了文字创作时代的红利。网络论坛给富有创作才情的写手们提供了平台,网络文学是网络论坛吸引用户的资源。网络文学网红流行了,网络文学繁荣了,网络论坛也发展了,这三者相互促进,效果很好。
网络文学网红凭借作品聚集起人气,然而他们的出发点并非是为了通过变现人气来获利。他们的网络写作与发表,在很多时候是由兴趣以及网友的反馈所驱动的。并且,在当时的互联网发展环境下,缺少能够将网络名声进行变现的在线渠道。其中,只有极少部分的网络文学网红通过传统的文学出版途径,达成了网络名声的变现。网络文学网红的出现以及后续的延续,和早期非商业化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相互映衬,效果良好。
(二)视觉奇观时期(2004―2010):感官制造的注意力
1.身体作为视觉奇观吸引注意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