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人口变动趋势分析:城乡融合发展中的挑战与机遇,灯具类产品营销推广方案
2025-01-07 00:00:00 浏览:
县域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单位,在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等重要进程中占有独特地位。县域人口变化关系到县域的发展及其重要载体作用。鉴于此,本文尝试利用全国人口普查和全国抽样调查数据,考察人口负增长趋势下市辖区以外县人口发展的特征和变化趋势,分析可能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挑战。县域人口变化带来的影响。
县常住人口持续下降,大中县数量减少。
2020年底,我国约51.5%的人口居住在县域,对应人口7.25亿。与1990年、2000年、2010年相比,目前县域人口规模和比重均处于最低水平。回顾过去,1990年,我国县域常住人口达到9.4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81.4%。是我国人口的主要居住区。然而,随着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沿海城市的发展和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导致人口大规模外流,以及大量行政区划调整,取消了县、市、自治区。建区后,我国县域常住人口进入持续负增长阶段,人口规模加速增长。 1990年至2000年、2000年至2010年、2010年至2020年,我国县域常住人口分别减少2800万、8400万和1.07亿,平均人口增长率分别为-0.3%、-1.0%和-1.4%。相应地,县域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也不断下降,从1990年的81.4%下降到2020年的51.5%,处于较低水平。
1990年以来,我国县域小型化趋势不断加剧。人口20万以上的县数量持续减少,人口20万以下的小县数量增多。我国常住人口不足20万人的县数量出现波动和增加。 1990年至2010年这些县的减少主要是由于区域合并和人口增长。然而,从2010年到2020年,这些县的区划变化非常有限,主要是因为人口规模为20万。 ——县域人口减少50万(不含)的影响在其他类型县域数量减少的情况下实现了增长的逆转。总体来看,人口2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县仍占我国的主导地位,但人口5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县的数量和人口仍占我国的主导地位。必都出现了逆转,人口整体萎缩成为县域缩小的主要原因。
全县人口城镇化水平显着提高,非农就业比重快速提高。
我国县域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已从城镇化初级阶段进入城镇化加速增长的中期阶段,仍略低于同期全国城镇化水平。 1990年至2020年,我国县域城镇化率提高36.5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左右。城镇化率增速和增速与全国水平基本一致。但我国县域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始终低于县域户籍居民城镇化率,两者差距不断扩大,从1990年的0.4个百分点到2010年的18.6个百分点。农业转移人口已落户县城。比例有限是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尽管相关部门没有提供2020年相关数据,但短期内很难完全消除这一差距。在保留农业转移人口原有农村户籍产权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其真正落户城市的意愿,或许仍是未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
在县域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县域非农就业比重快速上升。 1990年至2020年,县域人口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持续下降,从88.9%下降到31.3%,下降了57.6个百分点,首次低于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但即使到2020年,县域劳动力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6%),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8.2%)。从产业内部构成看,县域人口较多集中于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服务业,其次是制造业、交通运输、建筑业、电热力及水生产供应等能源业。总体职业地位较低,就业结构仍需改善。
县域人口净流出规模快速增长,80%以上的县域出现人口净流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