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馆如何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精准定位,谋求高质量发展?,石牌桥网站建设
2024-11-15 00:00:00 浏览:
去博物馆看文物,把资料查到图书馆,在美术馆欣赏艺术......对于什么样的文化服务,人们会选择文化中心呢?其实,这种“灵魂疑问”一直是文化中心实践者自我发现、自我创新、自我创造的动力源泉。近日,零星疫情的卷土重来,再次限制了中高风险地区的线下活动和服务,公众对线上文化服务的需求再次增加。“十四五”开局之年,在建设文化强国宏伟目标的指引下,如何精准定位、谋求高质量发展?这需要文化中心行业进一步思考。
一名市民在国家图书馆查阅书籍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照片
文化中心是做什么的?
过去
文化中心要回答“有没有”的问题,满足基本的文化需求,维护基本的文化权益。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文化馆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了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保障了人民群众阅读、阅读报纸、观看展览、参加群众性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
这种功能导向与当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息息相关,与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息息相关,与文化消费环境息息相关。“十二五”期间,党和政府进一步强调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础性、平等性和便利性,坚持政府领导,形成了“保基强基”的服务格局。
现在
文化中心要回答“好不好”的问题,提供丰富多样的服务,努力解决不平衡、不足的问题。如今,文化中心的产品和服务更加多元化,正在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从“基本”向“丰富”转变,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十三五”期间,文化中心的功能定位迎来了转型的关键时期,打破了基础文化服务的界限,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基本完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被列入“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总体政策思路是“推进基础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衡化,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进发,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并保护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多头管理、资源“碎片化”转变到资源整合,扩大了服务群体的覆盖面和适用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鼓励群众积极参与文化服务全过程的新格局逐渐形成。
近年来,文化中心大力改革创新,提高服务效率,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朝着产品多元化、服务优质的目标迈进。
游客参观河北省的沙河玻璃文化中心。新华社记者邢广利/图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公共文化服务要从满足基本文化需求向多元化需求转变, 从提供基础服务到提供优质服务,向个性化发展转变标准化供应。这为文化中心打开发展格局提供了指引。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为新时代各行业发展指明了建设方向。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真正实现从“有无”到“好无”的转变,实现从“基本”到“富”的跨越式发展,才能响应美好生活的需求,解决不平衡不足的问题。
前途
文化中心将致力于提升社会文明水平,转变为公共文化管理和服务综合体。面对“十四五”规划,文化馆亟需从公共文化设施向公共文化管理和服务综合体转型。
“十四五”规划已经开始,从提高社会文明水平和助力国家现代治理体系建设的角度出发,响应人民群众对文化多样性需求的快速增长,以及增强全民精神力量的迫切需要。文化馆的发展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不仅要提供多种文化产品和服务,更要补短补短、补短、提质、促进供需精准对接、创新服务方式、创新工作机制,特别是提高数字化服务能力,向全社会开放, 让全体人民分享成果。
定位是发展的基础。文化中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精神食粮的重要来源。
从法律规定的层面上,可以准确界定文化中心的功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设施,促进优秀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和传播,支持开展全民阅读等活动。 全民科普、全民健身、科普艺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全民艺术的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文化中心的社会功能首次被法律明确。
从资金支持层面,可以了解文化馆的主要功能。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刚刚发布了中央政府发布的《地方公共图书馆、美术馆和文化馆(站)免费开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明确了文化馆的补助和支出范围如下: 举办大众文化艺术培训项目,举办公益讲座和展览,开展宣传活动,组织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基层文化骨干商务辅导,民俗文化传承活动,流动文化服务,商务活动小修及零星商业设备更新等。
友情链接: